華陶窯陶藝及人文庭園生態導覽
- 提報分類表:環境美學
- 策劃/執行人:宋怡慧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5年7月
- 參與人數:25
目標:
一、藉由華陶窯的生態導覽及園林造景與植物園的探訪,活絡教師進修管道,形塑校園多元文化學習氛圍。
二、透過製陶、燒窯、種植、造景及復育原生植物的參觀研習課程,深化教師對台灣各地文史的了解及豐富課程教材多元性。
進行方式:
1.參觀號稱世界首座的台灣式園林造景、中國閩南式三合院、柴燒窯與陶藝工作室。
2. 在陶人咖啡館享用特製的相思柴燒陶杯,品嚐台灣四季風味茶及咖啡。
3.台灣原生植物種之生態導覽,了解了許多台灣的原生物種。
4. 用大陶碗大快朵頤的享用華陶的經典招牌《割稻飯》。
成果描述:
現今為食農時代,自食其力為必然趨勢,故藉由教師共學的體驗,將生態與食農之課程設計融入課程教學,落實環境教育融入實際的課程教學之中。
因此,在今年度下學期本校即有一位國文科老師,因原生物種生態導覽的啟發,故在國文課讓國中生以植物為題創作,如上傳檔案之學生作品。
實施心得:
藉由教師之間共備共學之實際體驗及探訪了台灣原生植物園之生態導覽半日遊,了解了華陶窯植物園是依照植物的特性用生態造景的方式打造的生態園區,也增加了台灣原生植物復育的知識。
此外,藉由華陶窯的陶藝創作參訪及導覽員解說,讓同行的老師們更加認同以陶瓷代替塑膠製品的決心。
學習者心得:
1.認識了台灣本土的藝術創作及許許多多原生的物種。
2.透過這次的研習,讓我了解到陶藝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此外,透過原生植物園的介紹,使我了解到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
3. 使我了解了原來蝴蝶蘭是附生於樟樹林上、百合等是球莖植物、杜鵑等植物可栽種於石縫之中,華陶窯依植物的特性,復育許許多多的台灣原生植物。
4.陶製品的使用不僅美觀,增加了飲食文化的質感,更沒有塑化劑傷身及污染環境的問題。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