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不能
- 環境議題:綠能科技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39 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鼓勵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 策劃/執行人:游政男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11.9~112.6
- 參與人數:23
目標:
1.透過學校頂樓搭建的太陽板認識太陽能光電基礎設施與概略了解太陽能發電基礎原理。
2.了解我國發展綠能的能源政策與目前概況。
3.藉由再生能源的認識與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與建立永續家園的觀念。
進行方式:
1.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學校頂樓搭建的太陽能板發電裝置設施,並觀察紀錄這些設施是由那些材料所構成。
2.分組討論:
1)太陽能發電設施由那些材料所組成。
2)太陽能發電有什麼優缺點。
3)生活中哪裡可看到太陽能光電運用實例。
3.團體討論:
1)再生能源還有哪些?( 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水能、生質能等)與
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與核燃料等)相較有何優缺點?
2)我國發展綠能政策的可行性與局限性。
成果描述:
1.學生能結合自然科學習的太陽能發電原理認識自己的校園中有許多這樣的太陽光電發電設施,大感好奇,有了進一步了解的興趣。
2.透過實際觀察校園太陽能板設施,學生能明瞭綠能政策的推動不只在新聞報導的魚電/農電共生出現,其實校園或家庭也可以參與建置。
3.課堂中,激發學生想出更多天馬行空的綠能點子。例如:走路時,發電鞋/寫作業時,發電筆/老師罵人或同學吵鬧時,聲音共振發電等等。
實施心得:
本活動配合高年級社會科的「能源科技」課程實施,有別於自然科著重於太陽能發電原理介紹與實驗操作,社會科在此議題上更強調學童對於我國過去與未來能源政策的比較與認識。高年級學童能夠反思過去仰賴非再生能源有限性/汙染性的問題。在討論中,學童對於綠能政策推動的認識與批判,不論支持或反對意見的提出,可讓這群未來的公民參與此能源政策的價值重塑與公民意識的建立。
學習者心得:
1.學生: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是如此得來不易;但透過現代科技的運用與開發,「電」原來也可以如此隨手可得。
2.學生:很好奇學校屋頂上出現的大面積太陽能板,上完這堂課後更能了解政府推動的綠能政策以及優缺點。
3.學生:希望不要缺電(夏天沒冷氣吹)/希望發電過程不會汙染環境/希望能開發更便宜又環保的電···。
4. 學生:國家的能源政策會形成未來台灣的生活環境與經濟發展,想知道更多。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