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2820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2
2
3
1

地瓜故事多

發表日期:2020-10-28
發表人:王俊凱

生物多樣性
  •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J35 理解「里山」精神,運用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 策劃/執行人:王俊凱
  • 動機:
  • 目標範圍:小組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2020/8月
  • 參與人數:100000

目標: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1-2	藉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畫圖勞作和說故事的方式表達對動、植物、生態和景觀的感受與敏感度。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2-3-1	能了解本土性(如:非核家園)和國際性的環境議題(如:永續發展、全球變遷、生物多樣性)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3-1-1	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3-1-2	具有好奇心,思考存在環境中萬物的意義與價值。
4-1-1	能以清楚的言語與文字,適切描述自己的自然體驗與感覺。

進行方式:

1.觀察學校種植的地瓜
2.配合課本無性生殖在校園種植地瓜
3.了解地瓜對於台灣情感與農業的意義
4.整理觀察與資料,投稿國語日報

成果描述:

1.2020/8/31,於國語日報科學版刊出,依照國語日報日發行量統計,超過十萬人閱讀
2.校園種植的地瓜葉,生長良好可以食用

實施心得:

地瓜又稱蕃薯或甘薯,是台灣早期民眾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也衍生許多的俚語,例如「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就是台語俗諺,意思指生命力很強,只要種下就能生生不息,因此地瓜也常用來比喻台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上外型有點像台灣島,因此台灣人也常以地瓜做為象徵。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認識地瓜的秘密!

A.地瓜原產於美洲
地瓜是旋花科的雙子葉植物,葉子與塊根皆可吃,除食用外,還用以製糖和釀酒。地瓜抗病蟲害強,對土壤品質要求較低,因此栽培容易,雖然全世界都有栽種,但其實原生於美洲的熱帶地區,最先由印第安人種植成功。1493年,哥倫布從美洲新大陸帶回獻給女王伊莎貝拉,後又輾轉由水手傳至殖民地菲律賓。大約於明朝時傳入中國,再由先民帶至台灣。 

B.地瓜以無性生殖栽種
    地瓜富含營養,中醫認為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在臺灣全年可生長,但以春夏為主,種植方面主要需注意排水。市面上的地瓜大多以營養器官繁殖的扦插法種植,簡單的說就是將一節稍長的枝葉埋入土中,就能長出新的地瓜,因為有別於種子種植的有性生殖,並沒有經由精卵細胞結合開花結果的過程,因此是一種無性生殖的方式,新長出的地瓜會與原株一模一樣。另外,若是以整棵地瓜發芽,因為是塊根也屬於營養器官繁殖,仍屬於無性生殖。

C.地瓜與地瓜葉品種不同
台灣的地瓜品種以「黃金蕃薯」的台農57號為主,產地為彰化、雲林、台南與高雄等;「紅心地瓜」是台農66號,產地侷限金山為主,因此產量少單價較高。另外,一般所吃的地瓜葉品種也與上述結地瓜的品種不同喔!地瓜葉的品種經過人為選育,可以長出大量好吃的葉子,但卻不太會結地瓜;反之,用以結地瓜的品種,雖然葉子也可以食用,但卻不怎麼可口。這樣的結果我們稱之為「人擇」,指用篩選方式培育各種符合人類需求品系。

學習者心得:

BOX1.學生觀察小站:塊莖與塊根(王O辰 八里國中學生)
    地瓜是塊根而馬鈴薯則是塊莖,這兩種作物這麼相似,為什麼一個是根一個是莖呢?這是因為仔細觀察馬鈴薯,會發現上面有小小的孔稱為芽眼,發芽時枝葉與根只會從芽眼長出,是植物莖的特徵。而地瓜是由主根延伸長出支根後,膨大形成的塊根,觀察地瓜發芽會發現,芽與根相對位置較亂而不固定,為不定根,因此屬塊根而不是塊莖。

BOX2.學生觀察小站:為什麼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劉O寧 八里國中學生)
    馬鈴薯和地瓜放久了都會發芽,但馬鈴薯發芽後是不可以吃的,因為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做「龍葵鹼」的毒素,馬鈴薯發芽時,毒素就會跟隨著芽,擴散到整個馬鈴薯,若吃到可能會導致急性中毒,並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就算將發芽部位挖除,也無法消除或破壞毒素。地瓜發芽雖然能吃,只是養分會集中在發芽處,所以導致地瓜本身甜度會降低,口感也會變的較鬆散而不怎麼好吃。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配合課程設計實際參與之環境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觀念與植物知識,並且透過投稿行動使學生心得得以分享,是為完整的環境教學活動。感謝提報老師的辛勞。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0-11-04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