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79
葉片數:2
澆水器:0

評分項目

2
2
2
2
2

"石"在好花蓮

發表日期:2018-12-19
發表人:吳煜明

其它環境議題
  • 環境議題:其它環境議題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吳煜明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困難
  • 實施期間:107.11.09~12.08
  • 參與人數:36

目標:

一、能透過參訪了解花蓮在地大理石觀光產業發展。
二、認識地質環境的基本構造。
三、經由解說路徑,對於人類行為影響自然環境變化。
四、體驗極地氣候模擬。
五、了解自然現象與防災:颱風、地震模擬機及防災避難知識。
六、展演:地震防災舞(防災頭套的使用)。

進行方式:

一、參訪花蓮縣光隆博物館。
二、解說員依場館設施解說:地質環境基本構造、在地大理石觀光產業發展及海洋深層水為何。
三、場館體驗:颱風、地震及極地氣候。
四、大理石畫DIY。
五、問與答:颱風、地震模擬機及防災避難知識。
六、統整:地震防災舞,透過歌詞與唱遊口訣使用防災頭套。

成果描述:

一、學生透過參訪光隆博物館的建置設施,能概略認識花蓮在地大理石觀光產業發展條件。
二、經由解說老師帶領,認識地球是眾多行星之一及其獨特生物性。
三、透過解說路徑,理解人類過度開發及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變化現況。
四、能在體驗室體驗到極地氣候模擬低溫生活感受。
五、了解地震及颱風皆為自然現象並非人為災害,並討論面臨這些自然現象的因應與調適行為。
六、展演:地震防災舞(防災頭套的使用)。

實施心得:

1.串聯整個課程模組可以結合翰林版三年級上學期國語科中"大自然的雕刻家"做前導課程。
2.結合自然領域中礦石的觀察及康軒版本社會科中"家鄉"作為議題整合的歷程。
3.花蓮的在地特產、地震的發生率高以及颱風的登路率高,此場館的規劃符合在地性。
4.課程統活動以老師編排的地震防災舞,讓孩子透過歌曲內容口訣結合受贈的防災頭套讓學生都能知道防災頭套的取用跟自我保護的方法。

學習者心得:

1.張小如:我覺得原來國語課本說的秀姑漱玉就是這種石頭。
2.林小傑:最喜歡體驗地震的那個場館,因為跟我們遇到的地震很像,但是感覺比較不會像真的那麼緊張。
3.劉大偉:我以前都記不起來地震躲在桌子底下的步驟,跳地震舞我就記起來了,而且原來防災頭套要放在椅子下才能隨時用到。
4.吳小芳:北極的感覺應該更冷吧!我進去一下子就受不了了,要是住在那邊真的會超級冷。
5.陳小予:我爸爸就是開大理石工廠的,原來這是花蓮的在地石材。而且加工後跟我家裡做的都不一樣,加工以後會變得可以賣比較多錢。

補充:

1.三年級上學期的校外教學及校內課程能整合式規劃的優點。
2.校外教學的目的在於親身參訪跟體驗、提問是整個歷程很重視的方法。
3.參訪後將發散的課程整合,教師省思是否符合建構一套教、學和習的完整性,故增加防災舞,旨在不只是讓學生覺察,而更具行動力的面臨自然現象所引發的災害防救。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從環境知識的學習出發,希望藉由後續的環境問題討論,讓孩子知道如何將環保行為落實在生活中,一起愛地球,感謝老師的引導。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18-12-25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