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從哪裡來?」-出磺口插秧體驗
- 環境議題:農村生態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黃孟熙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3.03.28
- 參與人數:13
目標:
學生能透過種植秧苗,體驗米飯的來源與培養惜食敬愛土地的態度。
進行方式:
師生乘坐校車至新北市石門區出磺口農場,由農場負責人-陳老師說明稻米的種類與種植方式。進行插秧前,師生脫去鞋襪,赤腳走入田中,陳老師邀請師生一起向天、向土地敬拜,展現對大自然的尊敬。接著,我們一起踩入種植稻米的水田,陳老師一邊請我們拿取稻米的秧苗,一邊指導我們如何插秧,相當有趣卻又帶點挑戰性。插秧結束後,我們清洗雙手雙腳,一起享用農村風味的米食點心,如:草仔粿、米苔目等,結束了這一次身心滿足的插秧體驗活動。
成果描述:
學生在體驗完插秧的活動後,對稻米的種類有深刻的認識,如學生能分辨蓬萊米、糯米的外觀,也能說出不同的米種適合用在不同的米食料理上。此外,孩子們在吃著自己製作草仔粿時,可能因為勞動了一個下午,大家胃口都很好,也說出:「自己做的食物特別好吃!要多做幾個帶回家分享給家人。」最重要的是,孩子之後在學校吃午餐時,會主動付諸珍惜糧食的行動,把盛好的食物吃完。若真的遇到不敢吃的食物,也會主動詢問其他同學願不願意幫忙吃完,減少食物浪費。
實施心得:
這一次和孩子們一起到出磺口農場插秧,真是一次美好的體驗!我最感動的部分有三個,第一個是在下田之前,農場主人帶著我們一起對天、對土地敬拜的時候,當下那個儀式非常安靜,耳朵只聽得見綿綿細雨和風吹草地的聲音,再搭配著農場主人的敬拜詞,內心充滿感動。第二個感動是,原本有的孩子是不敢赤腳踩入水田,害怕泥水裡有蟲或髒東西,但看著同儕都一起踩入,這個原本害怕的孩子也勇敢的踩入水田,用雙腳感受肥沃的土地,頓時他變得不害怕,也跟同學在插秧時玩得很開心。最後一個感動是,孩子們真的透過插秧的體驗活動,認知到每一粒米得來不易,就像古人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當孩子們把一株一株的秧苗,彎著腰,插入土壤,也間接體會了農民的辛苦,這對生長於在現代社會的他們來說,更能感受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付諸惜食的行動。
學習者心得:
1. 插秧當天下著毛毛雨,讓我很不想參加插秧,但踩入田中,我覺得泥土軟軟的好舒服,也讓我覺得沒有那麼煩躁,插秧很好玩!
2. 原本我害怕水田裡有蜘蛛或寄生蟲而不敢下去,但看到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我就鼓起勇氣踩入水田中,雖然我當時還是有點害怕,但插秧到後面就不怕了,因為很好玩!
3. 插秧完後一起吃風味點心真的好棒,尤其是吃著自己做的草仔粿,有的同學還把草仔粿捏成奇怪的形狀,但因為是自己做的,所以特別好吃。
4. 原來種稻米那麼辛苦,我要常常提醒自己和同學不要浪費食物。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