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海洋環境的捕魚方法-傳統牽罟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實體遊戲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張錦霞、吳炯霖、許文耀、盧家豪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跨校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06.07
- 參與人數:120
目標:
1.認識傳統牽罟的捕魚方法
2.覺知海洋資源的有限和永續性
3.互助合作完成捕魚的任務
進行方式:
1.教師先在課堂教室內,引導學生分組利用平板電腦查詢傳統牽罟的捕魚方法,並討論此方法的優缺點。
2.透過海鮮選擇指南的學習,了解海鮮可分成紅、黃及綠燈等三類,比照交通號誌,紅燈為保育或數量少禁止食用,黃燈為數量不同要想一想並少食用,綠燈為數量多且可食用,進而了解海洋資源的有限,並需要保護它及永續發展。
3.實際帶學生至海邊體驗牽罟活動,首先長輩要吹海螺,提醒大家集合至海邊,由舢舨船繞一圈把魚網帶至海中再回來,把人員分成2組,大家同心協力把魚網上岸,過程中要留意兩邊的出力要平均,最後把漁獲撈上岸,給參與的人一起分享。
成果描述:
1.事前的準備工作由社區的長輩來協助,學生親臨現場更有感。
2.漁獲量雖然不多,但讓學生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3.團結互助合作力量大,學習到如何與人合作,
實施心得:
1.在這資源快速流失的年代,牽罟的捕魚方式反而提供海洋環境修復喘息的機會。
2.大家目標一致,共同付出完成一件事情,並且將成果提供給大家一起分享。
3.學生與社區民眾拉近關係,了解先人的智慧,不要趕盡殺絕,要留給海洋環境生態生生不息的機會,讓後代子孫也能有魚可吃。
學習者心得:
1.牽罟就像跟魚在拔河,好玩又有趣,下次我還要參加。
2.在岸上就能捕魚,真是很有智慧的方法,而且不會捕太多魚,讓魚有長大的機會。
3.牽罟完雖然很累,漁獲也不多,但大家都笑咪咪的,這就是知足常樂吧!
補充:
1.牽罟的經濟價值雖然不高,但卻是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值得推廣和保存。
2.戶外教育的學習成效,遠大於教室內的學習,做中學特別重要。
3.與其他學校學生交流,互相學習成長,更能突顯學生的個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