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文物歷史巡禮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全體六年級導師、行政老師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2年5月16日
- 參與人數:179
目標:
1.認知:能了解淡水河珍貴的生態資源及台灣水資源利用發展。
2.情意:能體會保育珍稀動物及紅樹林的稀有性,並對自身於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有所省思。
3.技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傷害動植物及節約水資源的行為。
進行方式:
1.解說: 解說:建立先備知識,導師群介紹淡水河周邊歷史發展,開發過程,紅毛城改造以及與在地文化連結意義。
2-1探索:實地參訪,親身體驗感受氛圍。在闖關活動中與店家居民互動訪談。
2-2探討: 設計各個講點關卡學習手冊,讓學生藉由闖關集章的小組活動,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環境棲地整合再造各方面,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3.評量:透過學習單,以及藉由實際的探索活動,來了解學生是否有觀察了解淡水河周邊環境,讓孩子省思活動日的體驗及建議心得。
成果描述:
這次前往淡水紅毛城進行環境和在地人文教育體驗課程,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徹底瞭解紅毛城歷史,藉由闖關拍照打卡,讓學生小組討論深究了解紅毛城的歷史由來以及周遭的生態之美,也透過淡水老街巡禮周邊的觀察,誘發學生認知河岸岸邊環境棲貌,學習尊重生態及對環境友善。
實施心得:
人們常常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這世界的人/事/物造成了無形的傷害,卻仍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是友善這世界的一群人。以往我們只會走馬看花看看名勝古蹟,卻很少深入了解地理文史景觀附近的環境生態,如此美麗又舒服的河岸是靠後面一群默默守護的人維持。我認為實際的體驗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因為孩子們還在由具體的事實來練習抽象思考的認知,因此讓孩子多多體驗實際的活動,實在是寓教於樂也。
學習者心得:
學生A:全台約近1/3的人口生活在淡水河流域,長久來人們利用它,卻忘了它也需要保育維護,對濕地漠不關心,而有「淡水河好像一個老人,血脈淤塞了!」經過這次探查,更知道我們需要盡自己小小的能力去做好生態維護。
學生B:沒想到淡水河流域生態資源如此豐富,河域泥灘地與高灘地多為候鳥冬季過境、其他沼澤類生物之棲地。
學生C:淡水河周遭的人文景觀歷史十分豐富,這裡真是一個充滿人文跟美麗景色的好地方!
補充:
因參與淡水河巡禮的此屆學生已畢業,手冊和學習單成果未能及時留存(僅留照片6有地圖、闖關冊、明信片),規劃在112年度下學期(113年5月)本校五年級學生會再次以類似課程活動設計進行戶外教育,屆時再拍攝記錄相關學習單成果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