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海洋教育體驗與影像紀錄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其他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8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學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 策劃/執行人:梗枋國小/看見家鄉基金會/宜蘭縣戶外與海洋教育中心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小組
- 難易度:很困難
- 實施期間:113.07.11
- 參與人數:10
目標:
1.透過拍攝家鄉紀錄片之相關歷程,引導學生發現家鄉之美。
2.並透過鏡頭與紀錄片之拍攝,讓人們看見自己的家鄉。
3.拍攝內容已家鄉的人事物景為主題,引導人們看見自己的家鄉故事或特色人物。
4.希望藉由影片之拍攝,引起人們對家鄉環境之重視,共同愛護家鄉。
進行方式:
1.四月,教師前往看見家鄉協會培訓。學習關於指導影片拍攝之觀念與基本技巧。
2.五、六、七月,看見家鄉協會媒體導師到校指導。
3.七月初,學生參與集訓。學習拍攝之素養與技巧。
4.八月、九月媒體導師到校指導並進行拍攝。
5.十月,成果公開發表並進行小物市集。
成果描述:
1.拍攝之影片於看見家鄉計畫成果發表典禮公開播映
2.將於梗枋國小學生歲末感恩活動中公開播映,參與者將有全校師生與家長
3.另訂於12.27將與羅東鎮北成國小公開聯映
4.學生在過程中採訪了在地漁民船長、在地文史工作者與環保工作者,歷時半年,產出關於家鄉在地故事的紀錄片。
5.並且在看見家鄉計畫成果發表典禮時,配合辦理家鄉小物市集,推廣在地農產品,以及海邊的接力賽工作室主理人創作之海洋廢棄物「永生花」,推廣環保理念。
實施心得:
歷時數個月,梗枋國小師生歷經了一場從平面到立體,從山邊到海邊的觀看歷程。
今年四月,梗枋國小有幸能參與看見家鄉基地學校計畫。
由協會專業的導演與隊輔到校指導學生,帶領同學們發掘並拍攝家鄉的故事。
梗枋國小位在宜蘭東北方的濱海地帶,同學們在影片中的提到,海的那一邊,對在地多數孩子們來說,可習以為常,卻能並沒有那麼深入了解。
可能是因為時代變遷,學生家裡從事漁業相關的產業活動的並不多,加上濱海公路的阻隔,海邊,多了一些些模糊的距離。
很感謝梗枋國小能有機會參與看見家鄉基地學校計畫,讓我們有幸能夠陪伴孩子們,一起重新用不同的方式來觀察及體驗。
在過去這一段時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在過程裡的成長。
我們相信所有參與的師生們,在計畫的期間,都有豐富的收穫,
自此,也許大家將會開始用不同以往的角度來看待所處的環境,
持續聆聽,認識,發覺自己家鄉的故事。
因為我們曾飛上空中,知道自己的家鄉的確很美。
還發現,原來有許多我們原本不知道的欣賞角度。
也才知道,家鄉那麼多地方我們沒有走過。
那麼多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也都不太認識。
這可能正是計畫中特別納入空拍元素的原因。
不只是景色與畫面的需求,也代表生活在平面世界的我們,能試著以立體的角度來看家鄉,不只從空中,還需要體驗或深入。
進而產生新的體認,有機會時可以進一步來推廣,分享自己的故鄉。
學習者心得:
五年級郭○吟:我在這次計畫中擔任攝影。這次活動中我們想感謝我們的隊輔和導演來我們學校教我們攝影。參加這次活動我也得到了需多的收穫,像怎麼拍比較好,而且角度也不能偏掉。不過還是很有趣。希望下次還有可以參加才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年級李○綺:我一開始是當工具人(執行製作),最後我當了片名設計師。希望明年能再參加一次。
五年級林○恩:我在這次計畫中擔任旁白和採訪,採訪文史工作者和海洋教育家。我覺得當旁白最重要的是口齒要清楚,不然觀眾會聽不明白,所以我努力訓服我的舌頭。參加這個活動很開心,因為學到了很多知識。
六年級鄭○彤:我在這次活動前期擔任影片中的主角,後期是片名設計和配樂彈奏。這次設計片名我們融入了山與海的元素,因為梗枋國小在山腳下,面對海。我覺得參加這次活動非常的開心。
六年級林○倬:在這次計畫中我擔任攝影師丶空拍手與剪輯師。因為這個計畫讓我喜歡上了操控空拍機,還讓我學到了更多攝影技巧,也讓我知道剪輯很辛苦,這個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重新認識我的家鄉環境。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