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傳香走香路文化體驗教育
- 環境議題:認識社區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中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J31 認識大自然的淨化能力及環境承載。理解人類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維護環境權。
- 策劃/執行人:鄭光佑/蔡惠婷
- 動機:其他
- 目標範圍:跨校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2月2日
- 參與人數:80
目標:
1.文化理解:增進同學對走香路文化及其歷史背景的了解,認識其在當地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實踐體驗:通過實地參觀和互動活動,讓學員親身體驗走香路的過程,感受傳統習俗和信仰。
3.社區參與:促進同學與當地社區的互動,加深對社區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4.傳統技能學習:教授與走香路相關的文化,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5.促進交流: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增強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包容。
這些目標旨在讓學員更全面地認識和體驗走香路文化,從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和尊重
進行方式:
1.出發前的迎佛祖文化講座及走香路注意事項說明。
2.迎佛祖當天,由台南市政府文資處指導支持,東山國中承辦,東山國小協辦,匯集東山區各國中小師生代表(東山國中/東原國中/東山國小/吉貝耍國小/聖賢國小/東原國小/青山國小),並由各校校長親自帶隊,共約80人,一起為這場國定民俗祭典《東山迎佛祖》搭建起在地教育傳承與紮根的重要工程。
3.天未亮,來自七間國中小的校長師生以及台南市社會及藝術領域輔導團教師代表齊於東山國小匯集出發,開始了這場歷經14.6公里,起點為東山碧軒寺,終點為白河火山碧雲寺的傳香教育之旅。
4.沿途學生拿著垃圾袋做淨山活動,這是一場提升在地認同的民俗教育,也是體驗愛山護山的山野暨環境教育。
成果描述:
1.文化認知提升:同學對走香路的歷史、意義及其在當地社會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技能掌握:同學學會了與走香路相關的傳統技藝,如音樂、舞蹈等,並能在實際活動中運用這些技能。
3.社區連結:同學與當地社區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增強了彼此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4.價值觀轉變:同學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提高,形成了尊重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5.創新表達:通過創意活動,同學能夠以新的方式表達對走香路文化的理解,促進文化的現代傳播。
6.社會責任感:參與者增強了對文化保存和社會責任的認識,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活動。
這些成果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也對社區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實施心得:
1. 文化深度體驗:通過與學員的互動,實施者對走香路文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感受到文化背後的情感與價值。
2.教學成就感:看到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長,實施者感受到強烈的成就感,這促使他們更加投入教學。
3.挑戰與反思: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文化認知差異或學員參與度不高的情況,這些挑戰促使實施者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
4.社群連結:通過活動,實施者與當地社區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感。
5.創新思維:在設計課程和活動時,實施者需要不斷創新,以吸引學員的注意力,這促進了他們的創意思維和教學技巧的提升。
6.文化自信:實施者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並希望將這份熱情傳遞給更多的人。
這些心得不僅反映了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收穫,也對未來的文化傳承與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學習者心得:
1.阿A:之前跟爸爸媽媽有過香路,這次和老師及同學們一起走,感覺不一樣,而且還幫忙做淨山活動,覺得自己很棒。
2.阿B:第一次參加走香路活動,很佩服自己走14.6公里,很感謝出發前的講座讓我有心理準備及行前認知,也感謝老師的鼓勵。
3.阿C:走香路沿途信眾都會提供飲食,我吃的很滿足,但是看到有些人吃完就把垃圾丟在地上,覺得這樣很不好,信眾應該要更有公德心,這樣神明才會保佑我們的,這座山才會一直都是很乾淨的。
4.阿D:我了解東山迎佛祖的由來,我覺得很有意義,這次活動也凝聚鄉民的向心力。
補充: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29462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