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185
葉片數:4
澆水器:1
推薦提報

評分項目

5
5
4
4
4

石門水庫環教之行

發表日期:2022-01-27
發表人:青溪國小

節水教育
  • 環境議題:節水教育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5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 策劃/執行人:陳明君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0年10月29日
  • 參與人數:27

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識桃園水源,一起珍惜水資源,體驗對水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2.認識石門水庫水文化:了解石門水庫各個集水區的源頭(山脈及河流)
二、情意目標:
1.喚醒自己曾有的經驗,並重新感受自我的環境情感。
2.讓自己重新觸發在地經驗,影響更多人來認識在地文化與特色景觀。
三、技能目標:
1.透過討論及問答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2.親手體驗石門水庫水質檢測。
3.實際參訪石門水庫後,撰寫活動報導和心得。

進行方式:

一、認識石門水庫水文化,瞭解水庫興建功能以及時代演變:石門水庫位於桃園市,早期為解決灌溉問題,故而興建之,之後兼具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其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希望學生除為了瞭解水庫的功能外,更可以知道水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水資源。
    
二、實地走訪水的故鄉-石門水庫,欣賞美麗的大漢溪河谷及台階地形,認識桃園水源並進而珍惜水資源,與自然共榮、共生,成為珍水小達人。
    
三、節水、護水,認識水質檢測:透過實驗操作了解水質的重要性及分辨生物指標,並因應氣變遷養成節約用水習慣,也可從中知道每天的用水如此檢測,而得到安心的水源。
    
四、談石門水庫
1.石門水庫回憶錄:運用當天拍攝照片,製成回憶錄影片。
2.老師進行統整教學與同學分享加深學習印象。
3.進行書寫活動報導和心得。
*分組討論
    
*編寫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作品

成果描述:

1.經由實地參訪,學生對石門水庫產生了極強烈的好奇心,開展學生對於水資源的認知和尊重。
2.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冀望播下環境教育的種子,培養對水資源和環境的尊重。
3.透過小組分享的過程,體驗團隊實驗和書寫報導的力量及樂趣。

實施心得:

設計理念:
一、水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水資源的教學有其重要性。
「水資源」對人類來說相當重要,然而水已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水資源的保護與永續經營為重要的議題,因此進行水資源相關教學有其不可抹滅的重要性。
二、藉由在地情感連結,激發環境關懷的敏感度。
石門水庫位於桃園市,享有地利之便,期望學生對於河川水量多寡、汙染情形皆有感,希望透過在地化的情感連結,深化關懷鄉土的情懷,讓學生正視水資源問題,激發出對環境關懷的敏感度。
教師心得:
1.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帶領學生實地走訪石門水庫,感受先人智慧,並且讓學生更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並且了解水庫對環境的影響,期望我們平時用水都可以更加珍惜。
2.透過此課程,希望孩子能了解實踐的環保行動有哪些,並養成環保意識的生活習慣,達到愛護自然生態,降低環境污染負荷。
3.學生討論用心,但活動報導書寫需再多加強。

學習者心得:

韋O羲:經過今天的石門水庫之行,我對石門水庫有進一步的了解了,希望有時間還能再去一次,換我解說給別人聽。
李O翔:今天去石門水庫,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希望水庫能一直很乾淨,不要缺水。
徐O鈞:我覺得今天石門水庫行很有意義,因為可以了解水庫的前世今生和水庫的水質。
郭O安:這次的石門水行,讓我知道要更珍惜水資源,並且獲得許多有關石門水庫的知識,學到許多珍惜水資源的知識。
林O芸:經過今天去石門水庫,才發現到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希望有時間能帶我的家人一起去。
許O美:謝謝老師帶我們參觀石門水庫,讓我們了解石門水庫的重要,令我們大開眼界,透過去石門水庫,讓我們學習到了水是多麼的珍貴。
簡O溱:可以去石門水庫聽有煥校長講解石門水庫的前世今生,和大威老師讓我們做的水質檢測都是很棒的體驗。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這份提案很用心撰寫,校長及老師們帶著學生到石門水庫進行環境教育課程,以水資源為主題的環教參訪,有實際參觀體驗導覽解說,還進行水質檢測,更是在地情感連結,了解學生居住環境,激發學生環境關懷的情感面,確實是執行環境教育課程很重要的情意目標,從學習者的回饋中,也深刻感受到這趟戶外學習,學生們對於石門水庫的知識、珍惜水資源及水庫的重要性都很有收穫,真是相當有意義與價值的學習課程。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02-09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