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教育
- 環境議題:地震
- 執行方法:演講/講授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災害防救
- 議題實質內涵:E37 培養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 策劃/執行人:蔡勝雄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9.12.21~25
- 參與人數:29
目標:
一、地震警覺意識:
1.了解台灣的地震很頻繁。
2.能從媒體知道地震發生在哪裡。
3.知道地震是因地殼震動產生的現象。
二、災害知識與概念:
1. 知道地震會造成建物毀損及倒塌。
2. 知道地震會造成山崩落石,樹木倒塌。
3. 知道地震帶來的海嘯、落石會使人員傷亡。
三、防災應變措施與避難求生能力:
1. 知道家裡或校園中,地震時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
2. 能提醒家人準備救生包。
3. 知道救生包擺放的位置。
四、舉出地震後的復建工作:
1.家園的復建
2.心靈的復建
進行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以解說、影片觀賞與實際操作進行教學,再以討論及學習單填寫方式進行教學後之統整。因結合知識性、概念性的內容,學生較易吸收,並運用於實際狀況中。
討論的部分,學生可就其生活經驗、電視新聞報導等訊息做發表、討論,教師再作全面性統整,更能加深學生其對災害的認識與防災的概念。
成果描述:
透過課程影片、分組討論,學生意識到地震災害之可怕(不可預知、瞬間、劇烈....),進而養成隨時隨地要有居安思危的觀念及習慣。
實施心得:
「防災」的概念要落實於生活之中,「校園防災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引導,故如何將之紮根於生活之中,如何引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做連結是一大課題,故課程再實施時,若只著重在講演,又易落於形式。所以同時以實際操作演練,並在情意部分能有所覺察體驗,讓防災教育真切的落實在生活之中,始可真正達到防災教育的目標。
學習者心得:
1.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是不一樣的,地震規模指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地震強度是指地震時地面的「搖晃程度」。
2.地震規模沒有單位,並顯示到小數第一位,全球有不同測量規模的方法,臺灣目前採用「芮氏規模」。
3.地震強度單位是「級」,用整數表達級數,臺灣的地震震度分級為8個等級。
4.地震時最佳避難動作:「趴下、掩護、穩住」躲在桌子下或牆角,為最重要的步驟。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