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環境藝術—以生活中的美為例
- 環境議題:環境藝術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 議題實質內涵:E41 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
- 策劃/執行人:侯怡彣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5小時
- 參與人數:90
目標:
1.能培養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美,並能主動發現、動手製作與能同儕觀摩學習。
2.能知悉日常生活中使用後的廢棄物,能為環境帶來不同的美。
3.能將淡水美麗的人事物,利用不同的繪畫與手作技術,精緻的呈現出來。
4.學生能利用自己在國小生涯所製作的美術作品,將淡水的特色凸顯於環境藝術中。
進行方式:
1.利用台北捷運站中所出現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當作是引起動機,引導學生在忙碌的城市步調中是否停下來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美。
2.與美術老師協同教學,將學生高年級所作的美勞作品收集起來,舉辦一場全校性的「美展」,其中有幾項作品就是利用廢棄物所作成的,從這也讓學生體驗身邊廢棄物也能變黃金的道理。
3.舉辦校內美展同時,也帶學生去淡水藝術中心參觀他校的美展。
4.使用學習單反饋,使學生能將自己所發現的美記錄下來。
成果描述:
1.引起動機:學生不僅有注意到台北捷運的裝置藝術能餐與討論,也會主動分享淡水老街與近期學校川堂改建的裝置藝術所帶來的意義。
2.校內美展:學生透過製作環保建築(以冰棒屋為主要建材,廢棄物為裝飾品),能體驗廢棄物的功用與帶來的藝術價值。
3.他校美展:學生透過觀摩他校的美展,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與能學習他人的創造經驗,實為可貴。
5.學習單成果(如附圖所示)。
實施心得:
1.學生一開始只能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大型裝置藝術,但不知興建的意義為何,經過教師解說,才知道藝術也有深奧的設計理念,以淡水老街裡的環境藝術為例講解,更能引起學生共鳴。
2.透過同儕觀摩方式學生能知道其實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物品都能變成是藝術,而廢棄物也能變成黃金,尤其透過同儕的角度,使學生更有信心自己也能做一個於自己的環保藝術作品。
3.學生能學習用欣賞的角度去尊重每一位創作者,也從這次校外教學中擴大自己的藝術視野。
學習者心得:
1.學生上台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的裝置藝術時,因為討論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淡水,所以講得非常有自信。
2.學生非常驚艷同儕們的藝術創意,也學習到不同美術技巧能創作出不一樣的美術作品。
3.透過觀摩同年他校的美展,不僅學生擴展了藝術視野,也鼓舞了學生信心,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尤其廢棄物也能拿來創作)。
4.學生覺得此次校外教學的收穫滿滿,尤其在他校學到不一樣的技術能回來運用在我們學校的美展中。
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