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環境教育之旅-快樂出航PAPAGO!
- 環境議題:節能減碳
- 執行方法:戶外教學/解說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環境倫理
- 議題實質內涵:E27 覺知人類的發展需要地球環境和生態資源的支持
- 策劃/執行人:蔡佳伶
- 動機:教案活動單元點子
- 目標範圍:年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13年11月
- 參與人數:250
目標:
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我們周圍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生活也越來越方便。
1.認識臺灣交通工具發展史。
2.探討交通工具究竟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3.進一步了解交通引發的各種環境議題。
4.討論那些交通方式可以節能減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或是使用再生能源來保護環境。
5.能在小人國認識臺灣的交通運輸設施,探索人為開發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進行方式:
1.行前教育:導師與學生透過線上<小人國微縮文化學校-戶外教育資源平臺>介紹認識小人國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及「環保節能」的環境教育課程。
2.戶外教育當天採分組進行,透過環境教育課程,認識臺灣交通工具發展史、臺灣的港口設施等,了解人為開發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3.學生實際近距離觀察,參訪微縮的台灣各地建築物,讓學生能認識台灣各地知名交通運輸地點。例如: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阿里山小火車......等。
成果描述:
學生參加小人物國的環境教育課程之後,
1.了解台灣交通的歷史有:低年級的小朋友對台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其實不是非常了解,透過課程有了一進步的認識。
2.認識碳足跡,知道減少碳足跡的重要性:了解交通工具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氣候變遷的貢獻,能夠幫助人們減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交通工具,如私家車,轉而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等更環保的選擇。
3.讓學生推廣可持續的交通選擇:透過環境教育,大家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綠色交通工具和方式,並了解它們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減輕交通擁堵。
4.資源有效利用:交通資源的合理使用,鼓勵共享交通工具和高效的運輸系統,減少資源浪費及過度消耗。
5.提高了學生們環保意識:學習環保知識有助於改變學生對交通工具的選擇,並促使學生養成環保習慣,這樣不僅有助於減少環境污染,也能推動社會對環保議題的關注與行動。
6.讓學生學到了改善都市空氣的方法:使用環保的交通工具,特別是減少汽車排放,能夠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降低交通噪音,創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7.學生回家可以告訴家人節省成本的方法:不過度依賴私家車,轉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共享交通工具,能夠節省家中的交通開支,減少燃油、維修等費用,還有助於減少交通擁堵時間。
實施心得:
這個課程對低年級的學生實在是太重要了,在小小年級的學生的心中又埋下了一顆有愛環境的種子,從認識台灣的交通歷史開始,進一步認識交通工具,最後了解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而選擇對環境最友善的交通方式,從小開始能循序漸進的與家人一起做。期許將來孩子們長大之後能繼續用愛護地球的交通工具做為最佳的交通選擇。
學習者心得:
0華:上完課我才知道,高鐵是台灣交通歷史最晚出現的,我以前一直以為是飛機,還好我有認真上課。
0米:回家後我要叫爸爸以後早上帶我上學可以用走路的,減少碳足跡愛護我們的地球。
0威:以後出去玩,我要請家人帶我搭大眾運輸工具,盡量少開家裡的車子,這樣可以減碳救地球。
0瑜:以後我可以騎腳踏車出門,這樣就不會造成空氣溫染了。
0雙:今天在小人國看到了台灣的交通運輸景點,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台灣。
補充:
學生非常期待這一次的戶外教育,老師更是事先帶著學生預先了解本次戶外教育的重點,了解小人國的環境教育課程安排,讓學生這一次的環境教育之旅收穫滿滿,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