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報內容

瀏覽數:54
葉片數:5
澆水器:2

評分項目

5
5
5
5
5

不「罩口」業~當七星潭遇見COVID-19

發表日期:2022-03-07
發表人:安和國小

海岸海洋海島
  • 環境議題:海岸海洋海島
  • 執行方法:專題研究
  • 教育階段:國民小學
  • 學習議題:永續發展
  • 議題實質內涵:E30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策劃/執行人:楊仁理
  • 動機:
  • 目標範圍:小組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21/8-2021/12
  • 參與人數:10

目標:

地球提供許多的資源讓我們能夠過著舒適的生活,卻也可能導致自然生態逐漸面臨危機。所以大家都應該要愛護自己的家鄉,並且為美麗的生態景觀負責任,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原本美麗的地球變回來,但我們還是可以從自己的身邊開始著手保護大自然。
    (一) 發現花蓮之美 (影音紀錄https://youtu.be/wElKxKmB-AE)
    (二) 七星潭的美麗與哀愁 (影音紀錄https://youtu.be/qqAmzDDb6K8)
    (三) 臺灣海岸河口淨灘資料分析
    (四) 國際淨灘資料排行榜 (2000-2020年) 以及2021年預測
    (五) 即時排行榜網路分享
    (六) 他山之石~AI淨灘機器人的妙用

進行方式:

暑假在七星潭海岸發現多了海灘的"新住民"~口罩。探究原因是否與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生活習慣有關? 我們研究團隊利用網路資訊平臺搜尋臺灣河口與海岸、國際淨灘協會淨灘資料,進行海洋廢棄物分析;運用試算軟體進行環境數據演算;並透過QR code產生器編製二維條碼,將淨灘廢棄物分類統計資訊,以最方便、迅速的管道,提醒大家隨時關心生活週遭的環境現況;並且希望透過AI人工智慧為河灘與海岸生態提供嶄新的除廢技術,進而一起來重視、維護我們珍愛的美麗海岸環境。

成果描述:

要解決七星潭與臺灣各地灘地廢棄物的問題,積極方面,透過架設環境現況告示板,定期更新;並利用QR code,提供縣民與遊客查詢,將灘地遭受廢棄物攻擊的資訊向大家說明;消極方面,可利用定點的淨灘活動與AI機器人來清除垃圾。如此,了解灘地廢棄物的情形以及積極處理廢棄物,人們也會因為不好意思,逐漸減少隨地丟棄垃圾的狀況。

實施心得:

最後希望能透過網路平台,串聯各地的小朋友一起來對海灘的環境進行總體檢、結識環保好夥伴、向社會大眾呼籲、大家合力完成有意義的淨灘環境行動,一齊扮演好「環保小尖兵」的角色,不僅為守護東海岸的美麗景觀,也共同為守護福爾摩沙來努力。

學習者心得:

1 因為疫情的原因,所以我們就在討論口罩與垃圾的問題。一開始,我們主要是要討論七星潭的問題,首先,我們找出了七星潭的位置,大約在臺灣的東北方。我們選了三本自己要去參考閱讀的書,以及要了解藏書閣,還有找一些淨灘文章。查一些關於臺灣和國際淨灘2010-2020年的資料我們開始,把世界垃圾分類的比例打出來。經過多次的資料整理,把它們全部總合起來,變成一張數據圖,讓我們去做比較。並且我們做了七星潭垃圾在解封前後的比較,去看看到底和現在海灘的廢棄物有甚麼不同。我覺得除了以上做的事之外,以後可能會做更多類似這樣的東西,而且這些都是要拿去參賽的,雖然我們現在只有在討論七星潭而已,但是我們也漸漸的要去討論別的海灘,總之我會更加努力……。

2  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我們和老師、同學研究小組一起討論海灘出現許多不速之客~口罩。而原本我對淨灘也沒有太大的感覺,基於愛護環境的想法,但經過參與本屆<網路小論文專題研究>的競賽後,感覺到應從源頭做起。 教育啟發居住這塊土地的居民們在享受便利生活之餘, 警惕背後藏著環境汙染更大的代價。儘管眼前的情況是如此嚴峻,這卻是一場不能放棄的環境保護戰役。人類意識到不能再坐以待斃或置身事外!我們應節省使用不必要的資源, 減少垃圾的產生,因為疫情影響而增加對網購需求,包裝的紙箱大量被丟棄在生活環境中,也造成海洋沉重的垃圾負擔,口罩也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的比想像中少很多, 多出來的都是物質的慾望。 為了生活便利, 隨用即丟的東西卻造成環境的不良影響,值得我們深思與改善。Covid~19是這次最大的難關,雖然它帶給我們很多不便,但它也給了我們很多關於維護環境的靈感,原本七星潭是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可是卻被人類為了方便而造成環境的不便,除了這裡還有許許多多的美景也遭受打擊。淨灘不一定要在海邊,也可以在家,與家人一起動手做,將未來會流向海洋的廢棄物,製作成富有意義的再製品,提倡居家防疫的同時,也能繼續為環境保護共同努力。

補充:


    
瀏覽附件,請先登入

回應列表:

  • 回應委員
    回應委員審核結果
    十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相當符合現況並加以應用的專題研究,學生不但在過程中會先瞭解生活環境的美,並尋找破壞環境的因素,再思考如何推廣與預防,期待研究結果可以推廣到全國,並且獲得顯著的成果。
    發表人:回應委員
    發表時間:2022-03-24
  • 如要回應,請先登入